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夏振亚现象初探(2)

来源: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7-18 06:01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难能可贵的是,振亚在他的艺术实践中,博览群书,坚忍不拔,披肝沥胆,不断地努力提高和深化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艺术认知度,在这个阶梯上不断地去攀

难能可贵的是,振亚在他的艺术实践中,博览群书,坚忍不拔,披肝沥胆,不断地努力提高和深化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艺术认知度,在这个阶梯上不断地去攀登高峰。他又把纪录片的样式引进到科教片中来,又接连拍出了不少夺人眼球的各种题材的长、短片。我认为,这些片子是很难用“夏振亚纪录片作品系列”来归类的。在20世纪80年代前、中期,他花了几年工夫,三起三落,历尽艰难所拍成的由《山水篇》《人物篇》《花鸟篇》三集组成的大片《画苑掇英》,不仅真实地记录下了刘海粟、谢稚柳、陆俨少、关良、朱屺瞻、王个簃、唐云、应野平、程十发、刘旦宅、陈佩秋、吴青霞以及方增先等一代国画大家的风貌,而且还生动地表现、普及了他们笔下的不同绝技和绝招,抢救下来了可贵难得的文化遗产。它既有动人的故事可看,又记录下了这些大家们鲜活的生态;它既精准地体现出了这些大家们笔下各具特色的华彩,又用科教片所特有的科学手段加以普及。他始终认为,作为电影艺术,本体就是门综合艺术,各片种又有各自的特色和精粹,如在我们的艺术实践中,能取长补短,杂交融合,创新的成功就会在眼前,至于“归类”的问题已显得并不太重要了。他拍《杰出华人在美国》也是如此,看过此片的华人们除了为身为华人自豪、非华人除了为华人喝彩外,也深受了一次人文的教育。

这些长、短片,最让我敬佩的是振亚非凡的目光和“只争朝夕”的精神。我们可以设想一下,如再拖几年要拍这部《画苑掇英》的话,能拍成吗?种种原因无须我多言,大家都能明白。振亚不但先人一步,不但看到、看准了这个题材,而且做好了种种准备,抓住机会向市领导汇报和争取。我们还可以设想一下,如果不特事特办,照常规办事,走程序逐级报批的话,不知会走到猴年马月,不仅最终能否成行是个问题,即便到了成行那天,这些年迈多病的国画大师们还能幸存下多少?当时,那些狠批他“越级”的人,在我看来只是“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”,而振亚的目的,无非是想让大家都能吃到这串国宝级的“葡萄”而已。

还有那部《杰出华人在美国》,也是振亚的目光早已关注着在美国的杰出华人才能成片的。我注意到这样一个让我感动和敬佩至今的细节:1993年春,振亚获邀去美国参加世界名人大会,大会规定,被邀者可由一位家属陪同。他在社会的资助下终于凑足了旅费,可他带的不是爱妻,而是厂里的一位摄影师,终于趁这次机会拍成了此片。在拍片的过程中,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,振亚住宿的饭店的老板也是一位华人,他殷勤地要请振亚吃饭,还要资助他,只要求振亚也能为他拍几个镜头,编入此片中。振亚因他与“杰出”两字相差甚远,一口回绝,可见,振亚的目光不但敏锐,而且亦从未短浅过。

振亚在电影本行上的为人为艺,已足以使他的作品和人格魅力常青,堪称大师风范。

书画艺术

人们都很奇怪,振亚从未受过书画艺术的正规训练,怎么也会在这棵艺术之“树”上结出丰盛的成果?著名画家林曦明在《大师们眼中的夏振亚》一文中有如下记载:“1984年的春天,夏振亚率领一批国画大师赴绍兴拍外景,由于天天下雨,无法拍摄,大家只好窝在宾馆里待命。一天下午,唐云、陆俨少、吴青霞、方增先以及张桂铭、杨正新、吴玉梅等都在我房间里品茶、聊天。我正在作画。此时,夏振亚也来了。我上前一把拉住他,‘来来来,你也画几笔!’‘老林,你的玩笑开大了,我从未画过,在诸多大师面前,你不是在出我的洋相吗?’‘嗨!是文人总会来两笔的!’我不由分说,铺开宣纸,将画笔硬是塞到他的手里……他无奈地走近画桌,思考片刻,开始蘸墨举笔。大师们看到他真的拿起画笔,立刻围拢观看。只见他就像导演分镜头那样:近景、远景,还有特写,再添加飞鸟点点……大师们越看越惊奇:水墨淋漓,线条粗细相间,墨块浓淡相宜,水淋淋,雾蒙蒙,呈现出典型的江南风情。他持笔审视,还想再画什么,陆俨少一旁叫道:‘别动别动,我来加几笔!’于是,润色了远山近树。‘老林,你也加两笔!’我补画一叶轻舟,与夏振亚画的乌篷船相呼应。并由我题记:‘振亚同志作江南水乡图,俨少先生补远山近树,曦明填写小舟,时在甲子一九八四年五月十四日于绍兴宾馆南楼’。夏振亚的‘处女作’就这样偶然‘问世’了。从此,他不管春夏和秋冬,一笔在手,废寝忘食,神游其中,写字作画一发不可收”。在场见证者所写下的以上五百个字,足以解答了众人对振亚书画艺术这一“栖”的疑问。如若不是,大家还可以去看一下原载于2013年6月28日《解放日报》朝花版上《大师们眼中的夏振亚》的全文,就可明了书画大师们对夏振亚的为人和书画艺术的评价。

文章来源:《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shgagdzkxxxb.cn/qikandaodu/2021/0718/783.html



上一篇:小组课在专科学校声乐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
下一篇:党建引领下的教育扶贫实践

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投稿 |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|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版面费 |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论文发表 |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