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高晓声受难生涯的五个时期(10)

来源: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7-08 05:29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高晓声家只有妻子算半个劳动力,挣得的工分当然很少,要从生产队分粮,就要交口粮款。有一年,实在拿不出钱,而口粮是非买不可的,高晓声才把主意

高晓声家只有妻子算半个劳动力,挣得的工分当然很少,要从生产队分粮,就要交口粮款。有一年,实在拿不出钱,而口粮是非买不可的,高晓声才把主意打到房顶上。当时水泥制品的建房材料开始流行,比木材便宜得多。用水泥制品换房顶的木材,再把木材打成家具出卖,赚的是水泥与木头的差价。不是被逼入绝境,不会想出这样的办法。但是,也只有高晓声这样的人在绝境中能想出这样的办法。应该说,在那些年,为求生,高晓声把他的聪明发挥到了极致。

与钱素贞结婚,让高晓声陷入十分穷窘的境地。但是,高晓声也得到了他希望得到的东西。潘英达在《我认识的高晓声》中说:“人家结婚是为了幸福,可老高却只是为了创造做人的基本生存条件。他生活在农民中间,由于结婚而组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。事实证明,婚后不仅有了基本生存条件,他干枯的精神,也得到了爱人钱素贞的爱的滋润。”[51]

章品镇在《关于高晓声》中则有这样的说法:

高晓声能从这危机四伏、变幻莫测的十多年中活过来,不全是粮食之功。他还仰仗了乡亲、朋友们的友情,特别是来自妻子的爱情的雨露,滋润了他的那颗接近枯焦的心灵。钱素贞给他带来了四张吃饭的嘴,也助长了他求生的意志。有了儿子,儿子更是无罪的。不能让他像自己一样在凄风苦雨中萎谢。钱素贞第一次来南京住在叶至诚家里。方之一见,双脚立正,深深地鞠了一躬。方之以他本色的方式,表达了他的感谢之情。老高从北京领奖回来。沈(引按:沈即章品镇妻子,他们夫妇和高晓声是年轻时代的同事朋友)同钱素贞说笑话:“‘落难公子’中状元哉,你也苦出了头。好心有好报啊!”钱笑得嘴也合不拢来。“贫贱夫妻百事哀”,她陪伴着高晓声度过的日子,是极为艰苦的。如今大家的高兴也不仅因为高晓声一人一家的“否极泰来”。[52]

章品镇这篇《关于高晓声》,写于1980年9月。

第五个时期:1972—1979年

在《我的简史》里,高晓声说:

从1972年起公社就向学校把我借出来专搞菌肥厂,搞得很红火,一直是先进厂。《新华日报》二版头条登过一篇大文章“学习辩证法,菌肥大增产”,就是表扬敝厂的。那时候许世友要搞多穗高粱,还派人员来取制肥经验,武进县搞这一行的,包括农技员在内,人人都知道高晓声,比我后来当作家的名气大得多。[53]

在散文《吹菌记》中,高晓声也说,1972年,县委认为他们蹲点的所在地三河口乡应该办一个菌肥厂,派了区里的农技员小杨负责,有七八个高初中毕业生当助手。这群人忙乱了一阵,搞不出名堂,便晕头转向、不知所措。这时,便有人指点杨技术员,必须请出高晓声才能把菌肥厂办好。小杨正在一筹莫展之际,当然极愿意有人接过这棘手的差事,便立即通过组织,把高晓声借调去了。小杨也知道,高晓声这样的政治上的贱民,对待组织上交待的事是不敢有半点马虎的。所以,高晓声过去不久,杨技术员就把生产方面的担子全掼到高晓声肩上。一直到1979年春天离开家乡重返南京,高晓声都是菌肥厂生产方面的实际主持人。

高晓声的聪明才智,在菌肥厂又一次得到尽情发挥。那时乡间办厂,条件十分简陋,资金极其短缺。但高晓声硬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创造了堪称辉煌的业绩。散文《吹菌记》就是专门叙说办菌肥厂的经历,语气间充满了自豪:

说良心话办这样的工厂不容易,样样都要公家拿钱出来。公家又穷,能有几个钱买设备呢!连工作人员的工资也要配合着低薪养廉的思想教育才发得无愧,我自然是不能伸手要钱或矛盾上交的,我只能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。于是奇迹出现了,我的工厂在半年之内芝麻开花节节高,产品和质量在全县夺魁,工厂和敝人同时当当地响起来。1973年元旦前后《新华日报》二版头条“学习辩证法,菌肥大增产”那条新闻,报道的就是敝人的业绩,可叹那时候我的名字写进文章还得像写皇上那样避讳,否则我早就成了“知名”人士,可以当头衔印上名片了。不管怎么说,事情是我干的,我还是第一次尝到让别人写我的甜头,那色香的确美得没法说,至今回味无穷……

“我的工厂”这样的表达,或许是无心的。但唯其如此,才让人知道那份自豪一直深藏在高晓声心里。一个“右派分子”,一个政治上的贱民,一个长期任人欺侮凌辱的人,居然创造了广受称道的业绩,居然被省委机关报长篇报道,这的确是高晓声受难生涯中极其重要的事情。省委机关报当然不可能点名表扬一个“摘帽右派”,但当地官民都知道表扬的是高晓声,这对于高晓声来说就足够了。

文章来源:《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shgagdzkxxxb.cn/qikandaodu/2021/0708/770.html



上一篇:闻汛而动他迅速驰援抗洪一线
下一篇:明德中学小白屋的回忆

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投稿 |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|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版面费 |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论文发表 |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